【100所名校】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九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100所名校】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九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2019届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三第九次考试

历 史(文)答 案

   1.B

   【解析】

   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A、C、D即可。

   2.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意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以致出现封建官僚体制中"职无常守"的现象, 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排除A。"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并非是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排除D。

   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观问题。"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不科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汉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西晋和南朝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变化,排除C项;西晋陈寿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对曹操看法不同,故D项正确。

   4.D

   【解析】

   从材料来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发展表明物质生活的提升,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明清时期理学思想依旧深刻;B选项错误,明清处于君主专制强化阶段;C选项没有说明事情的本质。

   5.B

   【解析】

    "预备立宪"即为清末新政的内容,所以清末新政的失败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以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内矛盾激化,由此清政府谋求改革以维护统治,故选B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故排除C项;清末的革命党人始终在谋求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妥协,故排除D项。

   【点睛】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6.B

   【解析】

    "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说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屡次失败,从而决心加强革命领导组织力量的目的,故B项正确。从中华革命党分为首义党员等即可判断,当时时间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这个说法显然错误,故A项错误。孙中山要求党员按指印服从他,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由首领指派等信息说明,这些措施并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孙中山这些加强革命领导力量的行为,并不能体现民国时期民主化继续发展,故D项错误。

   7.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结束后三年时间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由此带来的后果的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推动了国民政府的瓦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抗战胜利后法币发行剧增导致物价指数急剧上升,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这是财政危机的影响,不是起因;C选项错误,"必然"一词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纸币发行增速与物价涨幅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美建立外交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故排除B项;1978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开始,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美方是在中国进行正常投资,不是资本扩张,故排除D项。根据"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束缚,所以说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故选A。

   9.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