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九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100所名校】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九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的官学化色彩愈加严重,书院走出的学生主要还是参加科举,同治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与科举合为体的书院,也一并成为历史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特点分析》等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是建于12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著名的还有后来建立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欧洲中世纪大学多采用自治的方式管理,拥有教学自由,也拥有一些特权,比如大学不受城市普通司法体制的管辖,大学有自己一套独立的司法程序。这些大学教授神学、天文学、数学医学、法学,后来增加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学生学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可以获得"硕士"、"博士"等学位。欧洲中世纪大学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大学的雏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在近代不同命运的原因。

   

   

   评卷人    得分                三、论述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村支书田福堂为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1979年春以后,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评卷人    得分                四、非选择题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地税、户税在(唐)太宗、高宗时就已开始征收,但户税尚非定制,地税起初只是作为义仓用,后来又改为按户等征收,在封建国家收入中,都不占重要地位。由于土地日益集中,贫富升降、户口转徙日甚,原来按丁口征收租庸调的办法,越来越不适用了。为了调整租税负担,减少农民逃亡,增加财政收入,开元中唐王朝把地税改为亩收二升,宽乡根据实际垦田数,狭乡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田亩征收;户税也成为定制,按户税钱,三年一大税,每年一小税,以供军国传驿和邮递之用,每年别税,以充州县官吏月料。同时每乡开始量放若干丁租调。天宝时,每年地税约得一千二百四十余万石,约为粟米收入的二分之一,户税平均约二百万贯,折算约当绢布收入的三分之一。地税、户税在财政收入中份额的增加,成为向两税法过渡的先声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朝前期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维钧,1888年出生于上海,4岁入私塾读书,11岁开始就读于中西书院。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也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17岁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191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进入北京政府外交部开始他的外交生涯,1913年与唐绍仪之女结婚。袁世凯死后,中央政府政令无法统一,军阀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争斗,给对外事务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这使得外交官在外交活动和决策中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与晚清政府以"夷务"观念办理外交不同,顾维钧开创性地将国际法引进中国的外交实践,强调中外间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事实上,自鸦片战争国家主权逐渐丧失后,中国正是从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的英勇举动起,开始了逐步恢复所丧失之主权的过程。

   --据金光耀《顾维钧在民国外交界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能在民国外交界崛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