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作业)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作业)第3页

A. 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 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C. 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D. 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

16.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L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

A. 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

C.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 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

17.费正清说:"一般说来,引起反基督教暴乱的,似乎首先不在于民众的迷信恐惧心理,而多半在于中国士绅的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成胁。"据此可知,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

A.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B.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

C. 士绅的政治和法律权威 D. 乡村社会的文化正统性

18.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拳民们希望比附的神灵在三国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汉,也就是刘备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甚至连吴国的人物,周瑜、黄盖之类的大将都没有。该学者认为义和团拳民的选择旨在

A. 表明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 B. 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 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农民的盲目排外 D. 表明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略

19.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徽,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最能说明当时的中国

A. 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 主动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C. 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D. 迫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

20.1904年清朝新设商部、巡警部、学部,加上原来六部,共十部(含外务部);1906年设吏、学、民政(以巡警部并入)、度支(由户部改)、农工商(商部并入)、陆军(由兵部改,以太仆寺并入)、法部(由刑部改)、礼部(以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另设邮传部和理落院,共十一部;1911年又裁去吏部、礼部,增设海军部,共十部。部下设司,司下设科。清朝中央机构调整的历史影响是

A. 增强中央机构半殖民地性质 B. 奠定中央机构近代体制框架

C. 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D. 有利于下层民众民意的表达

21.《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22.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B.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23.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