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第2页

和后现代主义",且"魔幻化、空灵化、娱乐化之作流行"也并不全由"大众文化消费转向"引发;C.无法与新时期初的文学盛况相比的为"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度"与"文学对社会变革发展的影响力",且"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23【答案】①这把犁杖永远告别了充实的劳动生活,被完全闲置,蒙上了岁月的尘土,自身的价值再也无法实现,所以有着无人能懂的寂寞。②与它相处日久、对它有着无言情义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跟它像伙伴一样一起劳作,像对待亲人一样爱抚它,所以它深深的寂寞没人能懂。

24. (1)作者把犁铧比喻成语言大师,把犁铧的耕种比喻成"诗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而"段落""词语"等又属于同系列的意象,文章热情地赞美乡土的沉浑与壮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我"对犁杖的一份特殊的感情。(2)运用排比句式,内容丰富,文气沛然,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不但接过他手中的鞭子,即自然朴素的劳动方式,而且也懂得了父辈们对土地的感情,更领悟了土地给予的生命真谛。"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热爱土地之情的理解和接纳,也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给予生命的赞美。

25. 犁杖是父亲讷言而温情、执着耕耘、辛苦而充实的一生的象征。方舟是指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人们最后的避难所。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将犁杖所代表的乡村生活比作拯救被工业时代的欲望之海淹没的人们的挪亚方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犁杖在过去乃至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文中起着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26. 炊烟、蓑笠、犁杖等农村里常见的事物,不仅代表一种原始、古朴的劳作方式,它们身上更凝结着一种热爱劳动、耕耘一生的精神,代表一种朴实坚韧、健康诗意的生活方式,它们会时刻提醒人们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要遗忘故乡和土地。所以,尽管由于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经常用这些工具,但不能任其消逝,而应在书上、网上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向我们的后代介绍它们的价值,传承它们的精神。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开头写道:'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是考查学生理解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文章一开头就把这句话摆在读者面前。"寂寞",和父亲有关。"无人能懂"是因为父亲走了。由此可见,父亲和犁杖之间深厚的情感。犁杖的价值因为父亲的使用而体现,父亲走了,犁杖也就没有了价值,被闲置起来。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语句要了解句子中使用的修辞,准确理解句子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1)句"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比喻的修辞,通过这些喻体,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土的沉浑与壮美"的赞美之情。(2)句"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热爱土地之情的理解和接纳,也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给予生命的赞美。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章标题内涵和作用能力。文章标题是"犁杖:最后的方舟","犁杖"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对象。"方舟"是指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人们最后的避难所。很显然,题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犁杖比喻为方舟,是表明了作者认为犁杖所代表的乡村生活才是人们避难的最终场所。如此,设问,为什么要避难?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中,人们渐渐迷失了自我,要找回自我,应该回归土地,应该重视土地给予人们的集体回忆。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