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岳麓版选修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作业
2017-2018学年岳麓版选修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作业第3页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列传》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结合均田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来回答。第(2)题如果同意赵翼的观点,则结合改革的消极影响的相关史实回答,如果同意黄仁宇的观点,要结合改革对中国统一的积极作用加以说明。

  【答案】 (1)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解析】 第(1)问"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浓厚,少数民族要远离中原地区等。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第(2)问"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第(3)问"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地区。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地区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