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1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1第3页

  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B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 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即可选出。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9.(2018·蚌埠高一期末)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 B )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解析] 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因此未达预期,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也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C、D两项错误。

  10.(2018·新疆学业水平测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挽救面临危机的苏联经济,都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B )

  A.对工业结构未能合理调整

  B.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C.没有改变农民被掠夺的局面

  D.企业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大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都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而导致失败,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