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第2页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C.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 A项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措施;D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措施;A、B、D三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符合题意。

  4.下列四个选项是某同学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B )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致使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不断下降,B项与史实不符。

  5."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到他们的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C )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

  B.美苏"冷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这种状况"指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材料二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