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三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作业
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三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作业第2页

答案 C

解析 艾滋病病毒侵入并破坏T细胞,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病毒是寄生生物,艾滋病病毒的增殖是利用自身的RNA和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逆转录、转录和翻译来合成病毒自身的RNA和蛋白质。

4.让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其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

B.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染HIV

C.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答案 B

解析 艾滋病传染性极强,是由HIV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

知识点三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5.给健康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抗原),目的是使婴儿体内产生(  )

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答案 C

解析 卡介苗作为抗原进入婴幼儿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了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在婴幼儿体内存在的时间较短,记忆细胞存在的时间很长,当再次被同种抗原侵入时,记忆细胞可迅速作出更强的免疫反应。

6.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解析 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再次免疫应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7.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