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沪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第1页

24、小蝌蚪找妈妈

上海市民办远东学校 汤红健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池、袋、腿、摆、连、忙、追、睛、碧、披、跳"11个生字,正确描写"腿、忙、追、晴"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2、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不同的提示语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3、了解青蛙妈妈的特点以及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能根据图片和板书的提示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4、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可片面。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不同的提示语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2、了解青蛙妈妈的特点以及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能根据图片和板书的提示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不同的提示语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2、了解青蛙妈妈的特点以及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能根据图片和板书的提示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知识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可片面。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小蝌蚪的外形。第二至四自然段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也就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句式相似。一方面写了小蝌蚪的外形变化,由"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另一方面通过鲤鱼、乌龟的话,介绍了青蛙的特征:"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起虫来顶呱呱"。本课将科普知识通过童话故事传给学生,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

  本文共贯穿了两条线:一是"找",二是"变"。

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