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3.3《光合作用》学案(旧人教版必修1)
生物:3.3《光合作用》学案(旧人教版必修1)第1页

生物

第三节光合作用学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 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3. 明确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重点:

1. 叶绿体中的色素

2. 光合作用的过程

3.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难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光合作用的发现

1.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1年,美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看到蜡烛不久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去。再将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分别放入同样密封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小白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说明绿色植物在实验的过程中吸收了二氧化碳,放出了氧气。

  运用光合作用过程的线条式挂图,以便理清思路。

  

  

  

  

  

  

  

  

  说明,同样的环境,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是由于绿色植物的作用。通过对照分析,绿色植物是使蜡烛延长燃烧时间,使小白鼠不易死亡之原因所在。

2.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让一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部分无颜色变化,曝光部分则呈深蓝色。

  思考:(1)为什么对于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

  (2)为什么让叶片的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3)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生总结。暗处理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碘遇淀粉变蓝,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首先向学生介绍水绵。水绵是常见的淡水藻类,每条水绵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水绵的叶绿体呈带状,螺旋排列在细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