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 教案2(2)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 教案2(2)第1页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记诵经典名句,体会莺莺的复杂感情;

2、学会从不同角度来鉴赏曲词的方法(能分析本文的修辞手法);

3、培养立体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2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朝的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诗难写,却最易打动读者。今天我们来学习"离愁别恨"的绝唱,元杂剧的压卷之作--《长亭送别》。说到《长亭送别》就不能不说《西厢记》(读注释1),所以《西厢记》被称作"悲惨而快乐"的著作,说它"悲惨"是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说"快乐"是因为二人最后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样的情节王实甫在前辈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多媒体展示):

有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最早记载了这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曾有过这样的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的名字由此而来。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方面对小说原作进行了最彻底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作关于情景、人物、语言表达等诸多要素。王实甫的《西厢记》恰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的再创造,其情节发展的走向与人物形象的表现,对《董西厢》的依赖十分大。

解说:金代董解元在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为大型的说唱形式《西厢记诸宫调》,从而能为众多人所熟知,后人又叫它《董西厢》,元代的王实甫又对情节做了些改变,写了《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是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讲得是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之事。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问题:莺莺的心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曲子里?(学生发言,如不够全面,别的学生可以补充。)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上小楼》《快活三》--离别的悲伤、悲苦或愁绪(贯串始终的,包括后文中的《耍孩儿》)

《朝天子》--对科举的反叛情节,对名利的淡泊

《五煞》--对张生在外身体等方面的担忧

《收尾》--目送张生走后的离别愁绪

总结学生发言,帮助梳理思路:在《滚绣球》《叨叨令》中表现了莺莺的面临离别的愁绪,这一点实际是贯串全文的,后文的《快活三》和《耍孩儿》中也可以体现,在《五煞》中又表现了莺莺对张生在外身体、生活等方面的担忧之情,《收尾》出写出了莺莺目送张生走后的依依惜别之情。

2、•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感悟莺莺的离愁别绪。

莺莺感情是复杂的,面临分别,离愁别绪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齐

•读《朝天子》,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莺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明确:盈盈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不重功名,重感情:蜗角虚名,蝇头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