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教案第1页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冯延巳

2、鉴赏诗歌

3、感知诗歌"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的风格

教方学法

朗读-赏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上节课教学内容。

二、作者生平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三、诗歌美读

四、诗歌赏析

"谁道闲情抛弃久"一句,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之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昔曹丕之《善哉行》曾有句云:"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所以诗人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抛弃"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做的挣扎,而且冯氏还在后面用了一个"久"字,更加强了这种挣扎努力的感觉,可是冯氏却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于是下面乃继之以"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上面著一"每"字,下面著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常存。而必曰"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候,正是生命与感情醒觉的季节,而冯氏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却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常存,于是下面二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敢)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花前"之所以"常病酒"者,杜甫在《曲江》二首之一中,曾经说过"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的话,对于如此易落的花,何能忍而不更饮伤多之酒,此"花前"之所"常病酒"也。上面更著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的结果。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敢)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敢)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前面曾经说过冯词所表现的往往不是现实的个别的情事,而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感情之意境,这首词上半阕所写的这种曾经过"抛弃"的挣扎,曾经过"镜里"的反省,而依然殉身无悔的情意,便正是冯氏词中所经常表现的意境之一。而此种顿挫沉郁的笔法,此种惝恍幽咽的情致,也正是冯词中所常见的笔法和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