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岳麓版必修2)第1页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要想完整勾勒中国近代急剧变动的全貌,是离不开社会生活方面内容的。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全课分为三目:"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通过本课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能进一步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现象开展历史研究,要使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

3、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

  2、教学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教育的"角色互动和定位"原理。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许多教育家把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社会来进行研究,运用教育学理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堂生活"理论,就是当今十分活跃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课堂是由师生角色的互换互动而构成的一种社会生活环境。所谓角色的互换互动,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不同的教学环境师生的角色在不断转换,通过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