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教案第1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

  1.主要讲授第1则选文和第3则选文的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选文解读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第1则选文,齐国大臣庄暴来见孟子,说:"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见于王"指被王召见,一般认为这里的王是指齐宣王。"好乐"即喜欢音乐。"未有以对",指没有什么话来回答。这里写的事情是这样的:齐宣王召见庄暴,告诉庄暴说自己喜欢音乐,庄暴无言以对。于是他来向孟子请教说:"好乐何如?"即喜欢音乐怎么样?孟子兴高采烈地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庶几"就是差不多。孟子的意思是说,宣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对于庄暴无言以对的问题,孟子的反应简直有天大的差别。"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句话是指过了一些时候,孟子进见齐宣王,说:"王曾经把自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有这件事吗?"孟子的问题虽然很平常,可是齐宣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变乎色"即变了脸色。原来,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宣王喜欢的只不过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并且他也知道一般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先王之乐,而贬斥世俗之乐。先王之乐有《韶》《武》《雅》《颂》等等,其中《韶》是虞舜时代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候的音乐。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这一类音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等。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疲倦。基于这样一种背景,齐宣王一听孟子谈起自己喜欢音乐,就变了脸色,原因大概是为自己喜欢的音乐不正派而感到惭愧(朱熹《孟子集注》: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看孟子如何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意思是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由"古同"犹"。孟子不仅再次肯定了齐宣王的好乐,而且说古今之乐是一样的。这一下倒把齐宣王弄胡涂了。所以他问:"可得闻与?"就是说,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也问道:"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二者哪一个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若与人。"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跟少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若与众。"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作前提,孟子于是侃侃而谈:"臣请为王言乐","言乐"可以理解为谈谈娱乐的道理。这番道理,他是用截然相反的两种现象来展示的,每一种现象又包括两个方面的例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这是一种现象。"今"是假使、如果的意思。"举"是副词,意思是皆、都。"疾首蹙"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