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选修3 第1章第1节 原子结构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选修3 第1章第1节 原子结构 学案第1页

第1节 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掌握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子的诞生

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2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融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了其他元素。(如图所示)

要点二、能层与能级

1.能层

(1)含义: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因此,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通常能量最低的电子在离核最近的区域运动,而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根据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即电子层)。如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第一能层有2个电子,第二能层有8个电子,第三能层有1个电子。

(2)能层表示方法

能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 符号 K L M N O P Q ...... 能量 低 高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 要点诠释:电子层、次外层、最外层、最内层、内层

在推断题中经常出现与层数有关的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正确推断的关键。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形象地把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看成分层运动,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按能量高低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的能层,并用符号K、L、M、N、O、P、Q......表示相应的层,统称为电子层。一个原子在基态时,电子所占据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周期数。倒数第一层,称为最外层;从外向内,倒数第二层称为次外层;最内层就是第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