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案第1页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观察下图中毛泽东的手迹。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一口号的?该口号有何重大作用?

  

  

  提示: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如何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成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用:成为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发挥指导作用。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________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党中央提出让________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________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

  3.内涵

  在____问题上"百花齐放",在____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指多,即允许多种学术观点和多种艺术形式同时存在;"鸣"和"放"是有限制的,前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

  二、曲折的实践历程

  1.初期实践的效果

  (1)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扩大生活视野,开拓新的题材和____,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__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有老舍的《____》、郭沫若的《蔡文姬》、____的《青春之歌》等。

  (2)____大量增加,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版面扩大。

  2.贯彻过程中的曲折

  (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____问题,甚至上升为________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____"或"反动学术权威",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________和________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艺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清算了极"左"路线,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________,贯彻"双百"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________________建设。

  (2)表现:

①改革开放初期,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出现了以反映"文革"为主题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