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2)第1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要求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契,地契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学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主学习精要

一、井田制的实行、瓦解和废除:

1、实行:

  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有周王将全国的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2、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废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思维激活

  说一说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怎样开始实行、瓦解和废除的?

  做一做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