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新课: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这是中国的情况,那么世界人口分布是个什么样子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用课本16页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来源:zxxk]

教师点拨:(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学生明白联系与区别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实例练习,六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探究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该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得结论。

然后给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1)为什么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

(3)中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