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案(3)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案(3)第1页

      今生今世的证据

●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2.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露出物与场景的个性化.体验作者的感情。

● 设计思想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只是高一的学生没有远离故乡的经历。所以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与文、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对于新疆、新疆作家和刘亮程本人,因为地域的阻隔或者是他们本身的性情所致,始终不被更为广大的人群所重视。他们的口碑不是在报纸和电视上建立的,而是在读者中静静流传直至今日。可以说在缘起之时,是读者找到了他们,而不是他们诱惑了读者。在今天这样"出名都要趁早"的时代氛围里,他们的缓慢和无动于衷,却让人看到了某种真实的希望。

   刘亮程说:"不易被人看见的一些文字所呈现的,是这块被猎掠无数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实。"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言语并不被外界所熟知的人,他距离矫情和做秀也更远一些。

2.补充阅读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