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5荆轲刺秦王
【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5荆轲刺秦王第1页

       集宁一中教学设计 (语文)

课 题 荆轲刺秦王 (共4课时) 教

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德育目标 学习荆轲不欺其志,不畏强秦,不怕牺牲,知行一致的精神。 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以两句吟唱,而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相继灭韩、破赵,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并注意正音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

  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 了解《战国策》: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第一、二、三课时用相同的模式

疏通疑难语句,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1-4段)(5-11段)(6-18段)各一课时

 1、设疑自探:

学生结合课注,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并标出不懂的词、句。

 2、解疑合探,逐段进行:

   每组归纳出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或口头提出,或展示在黑板上)

针对所提问题,由小组间的同学相互尝试解答。教师根据情况做点评、补充。

 3、质疑再探

按照下列知识体系,尝试归纳三课时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

  A. 说--"悦",高兴,喜欢 B. 振--"震"

  C. 还--"环",绕 D. 卒--"猝",突然

  E. 反--"返" F. 陵--"凌",欺凌

②古今同形异义词

A. 涕:古--眼泪, 今--鼻涕

B. 穷困:古--处境困难, 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C. 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一方

  D. 币:古--礼品,今义--货币

  E.郎中: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③词类活用

A.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B.太子迟之--迟,意动,以之为迟。太子认为(嫌)荆轲动身迟缓

C.函封之--函,匣子,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D.群臣怪之--怪,意动,以之为怪

  E.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F.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大王闻

  G.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两脚张开,像箕一样;箕踞,也作状语

  H.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I.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作动词,穿朝服。

④特殊句式

判断句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B.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宾语前置句:A.何如? B.顾计不知所出耳(出 计)

 状语后置句:A. 燕王拜送于庭 B.秦王购之金千斤

       C.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

省略句:A.待吾客与(之)俱 B.又前而为(之)歌曰

C.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被动句: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第四课时

  同学们,学习这一课会想到些什么问题?

一、 设疑自探:(预设)

1、 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 3、艺术手法

二、解疑合探:

1、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秦国破赵,狼烟四起

开端--燕国危难,义士请缨

发展--刺秦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助手,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行刺失败,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坚持学生思考、交流,差等生回答,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

2、荆轲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对话、场面和动作表情来塑造)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3、通过精彩语段,学习艺术手法。

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板书)

求取信物(对话) :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场面):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廷刺秦王(动作、表情)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 短句)

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神态)

三、质疑再探

  哪些同学对文章还有疑问呢?(问题预设)

1、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学生合作解疑)

荆轲三问樊於期:

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

其次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

 进一步观察反映;

最后,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

 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四、运用拓展

指出加点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 a.不得持尺兵( ) b.不及召下兵( )

c.秦兵暮渡易水( )

② a.图穷而匕首见(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③ 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

b.恐惧不敢自陈( )

④ 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⑤ a.至陛下( ) b.窃为陛下惜之( )

参考答案:

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五、布置作业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