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爱国词四首 诉衷情 教案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爱国词四首 诉衷情 教案第1页

诉衷情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

他从小聪明好学,《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题材非常广泛,大多数是关于收复中原的爱国内容和主题。"六十年间万首诗,十之六七言恢复。"其中涉及时事政治的作品,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2.基本解读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主旨)

上片用"当年"二字带出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过去奔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当时作者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主炎幕下襄理军务。他曾亲自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觅封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慨叹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他果然在西域建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这里是说自己年轻时也有类似班超的壮志。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匹马远征万里,一派卓荦不凡之气。他当时48岁,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时时人梦。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关塞河防,只有在梦中时时出现,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战场。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早已尘封色暗。英雄无用武之地,何等惆怅!"梦断"二字一转,形成强烈的感情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下片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出更深沉的浩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尽平生的失意。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泪空流",一个空字,对"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词人没有料想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恰如一个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痛苦呻吟。

3.鉴赏要点

体会词中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表现的崇高美。

对比手法。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