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爱国词四首 贺新郎 教案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爱国词四首 贺新郎 教案第1页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张元斡wò(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得罪。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

张元斡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经大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悲凉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四年前,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秦桧、孙近等投降派的头,表示"不与秦桧等共戴天日",因而遭到迫害。这年,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由福州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当时士大夫慑于秦桧的淫威,都"畏罪箝口,莫敢与立谈"(岳珂《程史》卷十二)。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斡,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相赠,并与之饯别。,表现了词人坚持正义、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抑塞磊落之气"。

2.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主旨)

开头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提示了时代背景。

北宋的京都汴京早已被金人占领,怅望中原地区,金兵军营相望,军号凄厉。故都一片荒凉。"底事"三句,连续发出无可奈何的疑问,把在金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的无穷灾难和侵略者的罪行形象地描绘出来,深切地抒发了家国之思。"昆仑倾砥柱",犹言天塌了下来,喻指北宋沦亡。"九地黄流乱注",喻指在金侵略者的铁蹄的大肆蹂躏下,中原大地到处都是灾难。"聚万落千村狐兔",喻指此时的中原大地,一片荒凉,只有野兽出没。这一切都是"梦绕神州路"的具体内容。面临这样的民族灾难,毫无疑问,应是全民上下戮力同心,坚决赶走侵略者,夺回失地,拯救中原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目前酌情形刚好相反:卖国有功,爱国有罪。像胡铨这样的爱国志士,竟然一再遭到如此残酷的迫害,就是一个明证。"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这无可奈何的浩叹,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之中进发出来的。说"难问",但作者非常明白,广大民众也都心知肚明,造成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皇帝,皇帝不纵容,秦桧们怎能如此胡作非为呢?词中虽不点破,但揭露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是清楚的。这种强烈的正义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今天读来,仍然令人肃然起敬。"更南浦,送君去",这话是承"高难问"和"悲如许"而来的。这既是对友人被迫害的深切同情,也是对迫害者的严正控诉。从行文的角度看,又紧扣了题目的送别。

过片,主要写送别。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写饯别时的情景,借景抒情。既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又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友人贬地之遥远,"回首对床夜语",坦言我们之间,志气相投,情同手足。"雁不到,书成谁与",上承"万里江山"来,友人的贬所千里迢迢,雁都飞不到,今后音信都无法相通,多么令人悲摧肝肠!最后作者用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来宽慰友人。"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望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难道我们能学那些青年男女,在临别时哭哭啼啼,卿卿我我吗?不能! "举大白,听《金缕》",请让我们举起酒杯吧,干一杯,再干一杯,让我唱一支《贺新郎》为君壮行!

3.鉴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