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早雁》教案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早雁》教案第1页

 早 雁

              杜牧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3.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教学媒体:

1.多媒体:作的诗意画。

2.范读带:有关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学方法: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讨论,点拨,串讲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二、作者简介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