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1页

光山县第五完全小学电子备课教案模板

第 2 课时(总第 7 课时)9月7 日 星期 3初备教师:刘安涛 主讲教师:徐玫莹 课 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新授 三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体会小女孩的美丽心灵和黑暗现实之间的反差,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4、理解虚幻的童话故事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体会小女孩的美丽心灵和黑暗现实之间的反差,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指 导 学 习 过 程   复 备 一、 导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二、 学

出示自学提示(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想想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自学提示(2)

  1.快速小声读第一至四自然段,思考: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  

  2.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出示自学提示(3)

1、 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想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三.展

    (一)1.(1)学生反馈(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读懂这三句话,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学生练习。

    (2)讨论:这四个句子写冷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

    点拨:这些重点词的音要稍拉长些,读到最后用发抖的感觉来烘托出小女孩越来越冷的感觉。

    练读--指读--评议--指读--齐读

    2.还有哪些地方写出小女孩很可怜呢?

    (生答)

    "饿"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写饿的词句还有吗?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一整天、一根、一个")

    3.提问: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

    4.小结:刚才,我们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疼爱体会到她很可怜。这些是书里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你们一看便懂,可是书里还有别的意思,没有直接写出来,实际上也能说明小女孩很可怜。如果你们认真仔细地读一读,也能领会。

    5.揭示学法,扶学第一句。

    (1)出示: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拖鞋大)

    b.哪些词语写出拖鞋很大?

    c .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3)表情朗读:齐读。

    (4)归纳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体会这个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呢?我们先理解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谈体会,最后用感情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6.运用学法,学习第二段。

    (1)出示: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b.谁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子的意思?

    c.是啊,小女孩还是个孩子,当然希望在大年夜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而现在的她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多可怜哪!这儿写出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欢乐)的。

    (3)表情朗读。

    点拨:用同情的语气,突出重点词,前半句我们可读得美些,后半句读得难过些、慢些。

    (二)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的?

    2.出示图片,训练说话。

    (1)导语: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穷苦可怜的小女孩。它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家里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请你们看图有条理地说一说,可以用"可怜的小女孩!"作为这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

    (2)学生练习-指名口述。

    (3)小结:同学们生动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叫卖火柴的凄惨画面。她是多么可怜哪!我们再来带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读这句话。

      

(三)(1)学生汇报(不幸福,在大年夜还得卖火柴)

A、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B、展开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C、可是,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她有没有压岁钱?有没有新衣服?有没有享用不尽的食物?没有,通通都没有,连一双鞋子也没有,还得光着脚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买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生答)

  D、找出这部分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

  (2)、不敢回家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生答)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生答)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生答)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5)、自由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几个段落。

  A、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B、谁来谈谈?

 师:小女孩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吗?那么,这样的地方在哪儿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寂寞;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

  4、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你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答)

师:一个会读书的人,就是能透过语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忧同乐。

  师: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生答)

5、虽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点燃,她点燃的只是火柴吗?(生答)

一次次地点燃火柴,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熄灭的只是火柴吗?(生答)

然而不灭的又是什么呢?(生答)

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点燃火柴了,她也要--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她捏着的只是火柴梗吗?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6、小女孩的命运如此悲惨,然而至始至终,她有没有哀怨过?有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表情的一个词。(微笑)你从"微笑"中体会到了什么?她微笑什么?(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却从火柴中得到了这样的幸福,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是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与其说是火柴给了小女孩幸福,不如说是她自己。因为她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因为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没有放弃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7、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你想到了什么?(生答)

四、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安徒生的其它童话故事。

3、《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想象性作文

  回忆自己是怎样过除夕的,和文中女孩形成鲜明对比。

  

  

  

  

  

  

  

  

  

  

  

  

  

  

  抓住重点词和句谈谈小女孩可怜在什么地方?

  

  

  

  

  

  

  

  

  

  

  

  

  

  

  

  

  

  

  

  

  

  指导朗读:

  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到处受欺负。小女孩这么冷的天穿着大拖鞋也没人同情、关心她。那这句话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同情读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