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浙教版科学《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教学设计
七上浙教版科学《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

第三章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

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