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 第1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   第1课时 教案第1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 第1课时 教案

  ●从容说课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1.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