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
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1页

课 题 单式折线统计图【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P22页例1及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1、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 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 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