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设计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设计第1页

教师: 学校: 日期: 课题: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对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运用的基本方法。

2、 尝试利用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实例,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评价其得失,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途经。

3、 学会对地质历史时期地史资料的分析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材料,养成质疑和探究精神;并通过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特殊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教学方法 图表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时间分配(分)及教学主要环节 教师教学行为

(讲解、提问、演示等) 一、 导入

(2分钟)   同学们都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影片讲述人与恐龙展开殊死搏斗。在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恐龙早已灭绝,恐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板书: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师:有关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科学家持有不同观点,有的说是"客星碰撞"说,大陆漂移说使气候发生突变、还有说是超新星爆发,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当时的环境发生改变。 二、 展示新课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3分钟)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阅读分析】阅读课本P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分析回答:(1)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总结归纳】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读图讨论】读课本P66图3-1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讨论完成课本P67活动题。

  补充地质历史年代表相关信息:

* 太古代:

海陆分布:小块陆地散布海洋中;

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

生物进化:最低等原始生命体。

矿产:铁

  元古代:

  海陆分布:大部分为海洋,陆地面积增大

  地壳运动:剧烈;

  生物进化:动物处于孕育、发展初级阶段;藻类植物;

  晚元古代大冰期--第一次冰期

  (我国:早期五台运动、晚期吕梁运动;三种沉积:接受稳定的浅海沉积、有长期隆起区如晋陕古陆和内蒙古古陆;有强烈凹陷地带:燕辽沉降带;南北分异,华南还是海洋。)

古生代-早古生代(加里东):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晚古生代(海西):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海陆分布:亚欧、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地壳运动:升降剧烈

动物进化:早-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中-脊椎动物(鱼类)

晚-两栖类

植物进化:蕨类植物

矿产:煤

晚古生代大冰期--第二次冰期

  (我国古地理轮廓:西北、北方--天山、昆仑、蒙古-兴安岭褶皱成山;东北-华北和华南已连接成广阔大陆、西南及西藏和部分华南狭小范围存在海水。)

  中生代(印支燕山):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海陆分布: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地壳运动: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

生物进化:裸子植物(银杏、苏铁);爬行动物(陆地-空中:始祖鸟、恐龙)

矿产:煤、石油

  新生代(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古近纪+新近纪(第三纪):

海陆分布:与现代接近,高大山脉

地壳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动物进化:哺乳动物

植物进化:被子植物

矿产:石油

  第四纪:

海陆分布:与现代基本一致

地壳运动:趋于稳定

动物进化:人类出现

植物进化:被子植物

矿产:石油

  第四纪大冰期--第三次大冰期

  (喜马拉雅海槽成山、台湾脱水而出、海南岛脱离大陆、黄土高原形成数百米的风成黄土、海水退出中国大陆且加大地势起伏)

  

  【总结】生物的演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各地质时代的生物特征表。

  【过渡】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此证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反过来,整体环境的演变也会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造成影响。

  【板书】(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 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和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2) 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50%以上无脊椎动物灭绝。

2、地质时期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以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为例:

  【阅读并分组讨论】在6500万年前,不知发生了什么灭顶之灾,使恐龙这种在地球上显赫了1.6亿年的动物突然灭绝,给人们留下了种种猜测。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①有学者认为,恐龙灭绝是气候骤变所致。其中,有的认为,在中生代末期,冰期突然降临,气候变得寒冷,一些不耐寒植物死亡,使恐龙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有的认为,地球上的气温突然升高,而恐龙是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不能适应环境,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特别是雄性生殖系统严重破坏,致使恐龙断子绝孙而灭绝。

  ②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并迅速取代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不像裸子植物那样四季常青,而是一种秋冬季节就会落叶或枯萎的植物。这样,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秋冬季节被"饿"死;肉食性动物也由于猎物的失去而死去。

  ③有学者认为,恐龙体型高大,大脑小,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泌功能失常、代谢调节紊乱、酶的功能异常的结果,是一种病态。由于恐龙大脑和身体比例不协调,失去了对身体的调节控制作用,使恐龙不能在变化了的环境中生活而死亡。

  ④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宇宙中有一颗直径10千米、重127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00个最大氢弹的爆炸力。当时,天昏地暗,尘土滚滚,遮月蔽日达3个月,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链中断,恐龙和其他动物就此灭绝。在意大利、丹麦、新西兰等地的晚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一层几厘米厚的富铱层,其铱的含量超过地球正常铱含量的30倍。地球上铱含量极少,但太阳系及其他星体含量较多。由此有人认为这些富铱层是小行星撞击后的尘粒形成的。此观点也由此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⑤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⑥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结合课本P68,分析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四) 补充阅读资料:1、两亿年以前,地球上的欧亚大陆到处都生长着银杏类植物,是全球中最古老的树种。后来在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出现,大部分地区的银杏毁于一旦,残留的遗体成为了印在石头里的植物化石。在这场大灾难中,只有在我国还保存了一部分活的银杏树,绵延至今,成了研究古代银杏的活教材。所以,银杏是一种全球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人们把它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银杏树在200多年前传入欧美各国,许多著名的植物园都以能栽种"世界第一活化石"--银杏而无比荣耀。

2、华南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为濒临灭绝的一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估计世界上仅有20~30只野生华南虎,现在可能连这个数量也不到了。现在世界上还有47只华南虎生活在中国18个动物园中。华南虎是老虎最小的几个亚种中的一种。

中国是唯一有华南虎栖息的国家,华南虎现在的状况不太清楚。仅仅40年以前中国还有4 000多只华南虎,从那以后,华南虎就遭到了残忍的杀害。在1987年中国科学家考察后还报告在广东山界、湖南和江西存有华南虎,在1990年又进行了一次考察证明在中国南部广东、湖南和福建省等1l处原有华南虎的地区已经见不到华南虎的踪迹了。据估计,目前野生华南虎的数量已经不到20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