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科版选修三 第1章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2课时 学案
2018-2019学年鲁科版选修三   第1章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2课时  学案第1页

第2课时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2.学会用电负性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两成键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类型。

一、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1.电负性

(1)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2)确定依据:常以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氟的电负性4.0为标度,计算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是一个相对值,没有单位。

(3)意义: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电负性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

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观察分析教材图1-3-7元素的电负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

(3)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4)同一副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大体上呈递减趋势。

(5)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

3.电负性的应用

(1)如何根据电负性的大小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 通常,电负性小于2.0的元素,大部分是金属元素;电负性大于2.0的元素,大部分是非金属元素。而位于非金属与金属元素边界的元素的电负性在2.0左右,它们既能表现金属的性质,又能表现非金属的性质。

(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电负性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