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案第1页

     泾华学校教学设计案

任课教师:周刚 学科:地理 任课班级:高一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 2课时

课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课型 新授课

计 教学

目标 1.以区域案例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成因,突出因果逻辑的推理,综合题居多。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3,以模式图的形式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象,选择题为主。 教学

重点 1,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理解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规律。 教学难点 1, 通过区域案例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2, 运用地图("自然模式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国气候与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景观图"等)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不同景观,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课堂异彩纷呈,是知识得到巩固,使能力得到提升。

2, 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填绘气候类型和自然带。

3, 列表比较地带性分布规律。 学习方法 1, 判断地带性分布规律时一定要注意规律性:自然带是南北变还是东西变。

2, 图示法: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3, 自主学习,读图分析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及成因。 教学目的 1, 通过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系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对某一地图如"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或"中国气候与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模式图"的分析,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程 学生自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 教师

精讲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 义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区域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地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3,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占有一定宽度(超过这个宽度自然带就变了),呈长条状分布(在长条状方向上延伸,自然带是一样的),称为自然带。

4,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⑴,地带性:①,水平地带性: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②,垂直地带性:

⑵,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局部水分。

5, 水平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②,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比较项目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向高伟)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6,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带性→高大山脉随海拔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海拔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自然带谱→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山体垂直地带性分布带谱的多少与山脉所处的纬度、山脉的坡向、山脉的海拔(尤其是相对高度)等因素有关。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和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技巧

①,通过基带确定热量带及气候类型→由植被类型判气候类型。(基带是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②,由自然带谱多少判纬度、海拔及相对高度

通常自然带谱数量越多,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

③,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阳坡和阴坡(基带自然带的高度),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④,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山坡坡向

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

⑤,雪线的判断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的下界(冻和融的临界值)。

雪线的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都有关。

A, 纬度→低纬度雪线高

B, 坡向→阳坡雪线高;背风坡雪线高。

C, 坡度→陡坡雪线高。(陡坡不易积雪)

地带性的判读方法:看自然带是南北变还是东西变

自然带是南北变、东西延伸的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是东西变、南北延伸的为纬度地带性;山地的为垂直地带性。

7,非地带性

  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 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局部水分

实际分布的

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

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 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地形和洋流)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地形)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地形)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地形和暖流)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局部水分)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