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案4
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案4第1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重难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天津娃娃,那么,你对你的家乡天津有何了解呢?你能描述一下天津的自然地理环境吗?

学生回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舒适......。

教师:老师总结了描述天津自然地理环境的一段话,咱们来看一看。

材料1:

 天津地跨海河两岸,地处半湿润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降水分配不均;河水流量季节性变化大;地势平坦,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土壤多是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上具有较高肥力 ;生长有大株落叶乔木,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野生动物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区,沿海河平原地区较少。

教师提问:材料通过哪些要素来描写天津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和材料2材料3,与学生交流:

你从下列四幅图片中获取到了哪些地理信息?(材料2:天津市中南部地区不同时段天然湿地演变趋势图)图中可知湿地面积逐渐减小。

  

材料3:

天津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56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季。天津地处海河流域的下游,海河五大水系均汇集于天津,经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天津地势低洼,自然河道与人工河道纵横交织,洼淀星罗棋布,在洼淀里有很多鱼虾蟹,还生长着许多芦苇等禾本植物。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大面积种植了水稻。因此,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天津具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

教师讲述:当时像这样的洼地我们天津还有很多,小的叫洼地,大的叫洼淀。

活动1:请同学们结合天津的地形、地势、河流和气候,思考天津为什么过去洼淀众多?(给出天津地形和降水量等有关资料)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活动2:大家再想想,洼淀众多对其他自然要素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

进一步引导思考:我们通过对洼淀的研究,找到了这样的联系。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你们再想想,其他要素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还以天津为例,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

  1、夏季,大家去蓟县玩。大家觉得市里热还是蓟县热?

这是自然要素之间怎样的影响?

  2、树叶落到土壤表面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肥沃又易于植物生长。冲击平原,土层深厚。冲击土层深厚且疏松形成地下水。洼淀多,蒸发旺盛,已出现盐碱土。

教师讲述:在自然环境中,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有的直接、明显。有的间接、不明显。他们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承转:现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天津洼淀不断减少。大家想想,洼淀减少对天津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说明洼淀这一水文要素变化是怎样对天津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提升:过去,我们说人定胜天。今天通过学习,大家认为我们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应具备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寻地理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解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

总结板书:

提问、启发式导入,直接步入本节基础研究性内容。

本节课学习与教学活动是围绕真实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问题情境。本节课选择的是天津的区域地理环境,这样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入手,学生易于研究。

课程的设计时,教师给出典型资料,目的在于,通过阅读资料,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通过总结,将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形成系统性。

通过现象引入天津地理环境的特征,同时生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

此处,并不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天津自然要素主要特征的资料,学生在此平台上便可以进行探究分析。

合作学习

因为探究的问题十分复杂,凭单个学生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为此,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另外这个复杂的探究问题的本质又易于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即使们阅读欠佳也无妨。本节课的学习表明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该课程有助于此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同伴的尊重。

此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头脑风暴。

主动学习

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积极地参与由影像支持的各种活动。

在本节课,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有:a)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对洼淀这一水文要素的影响;b)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c)分析水文对其他要素的反作用;d)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e)与同组或同班成员交流自己的结论。

及时进行本节教学内容总结,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