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页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题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 班级 姓名 杜玉焕 教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具 景观图片 课型 新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

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探究与活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学生状况与对策 学生整体学习习惯不太好,对于基础知识,同学们普遍掌握的不够扎实,对关于发表自己的间意见与感觉的能力就更差了。普遍学习不够积极不够主动。针对以上情况,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讲的慢一些细一些,管好班级纪律。 教学

流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生物进化、生物灭绝和今天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新课讲解 板 书: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阅读教材P70活动,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 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

  问题:1.若图中森林植被大量砍伐,地理环境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 (阅读教材及插图,分析回答)

  1.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或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产生影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

  2.河流上中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 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要特别重视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搞好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 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类活动更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举例):让学生举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例子。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

  生 土壤。

  (承转)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板 书: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第一幅画面:地表裸露的岩石

  

  第二幅画面:用动画演示风吹、雨打、日晒地表裸露的岩石,与此同时,岩石逐渐风化,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机械风化示意            球状风化地貌

  板 书:(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活动:比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问题探讨: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

  2.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 土壤 颗粒较细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颗粒较粗 发育在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残积物和坡积物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洪积物和冲积物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二氧化硅含量 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 基性岩 45%~52% 铁、锰、镁、钙的含量高,钙含量最高 酸性岩 65%~75% 硅、钠、钾的含量高   (承转)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与气候的关系也最密切。

  板 书:(二)气候与土壤

  师 (提问)

  1.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

  2.气候是如何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

  生 阅读教材"气候与土壤",总结回答: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师1.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

  2.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

  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承转)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板 书:(三)生物与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

  

  

  师 为什么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生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图片"乔木发达的根系"

  

  生 (探究后回答)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师 地形对土壤也有影响,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在山区,土壤的成分和性质为什么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板 书:(四)地形与土壤

  生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问题:

  2.坡向如何影响土壤的发育?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生1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生2 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师(归纳)总之,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出示材料: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很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老轮荒地,最后成为流动沙地。

  

  师 通过以上资料,你获得哪些信息?

  生 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

  板 书:(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师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是如何改造土壤的?

  生 讨论后回答。

  生1 不合理的耕作经营,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等。 2 人类活动可以破坏土壤肥力。

   3 人类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土壤污染。

  师 人们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用养结合,促使土壤不断改良。同时,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我们应十分合理地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特征不仅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所有要素各自的属性,而且具有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更多属性。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板 书: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师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展示材料)

  1.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2.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4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师 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别是怎样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生 (讨论总结,回答)

  1.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要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师 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要考虑到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