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优质课《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设计教案
四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优质课《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设计教案第1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2-63页及"练一练"以及练习十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知道乘法分配律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律。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读一读信息: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 一共要领多少根?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3、汇报预测: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6+4)×24=10×24=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6×24+4×24=144+96=240(根)

4、观察比较。

指出: 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板书:(6+4)×24=6×24+4×24

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 (相同:三个数是一样的,都有乘法和加法;

不同:前面的算式中出现了1个24,后面的算式中出现了2个24;一个是两步算式后面一个是三步算式"")

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用语言来表示它们的联系:两个数合起来乘24等于两个数分别乘24再合起来。(只要学生能大概说出类似的意思就行。)

5、 探索规律。(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请同学们再举几个例子验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你写出符合这样特点的等式。 交流:你写了几个?读一读。

(2) 一是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总结规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a+b)×c=a×c+b×c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 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 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第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4. 比较大小,得出乘法分配律对减法同样适用。

四、 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