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 教案第1页

《有无相生》教案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

  选文解读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第3则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企"就是踮起脚跟。"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这是比喻的喻体。"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自是"即自以为是。"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这是比喻的本体。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