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二课时)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二课时)第1页

 第 周  星期   共5课时第 节  2018年 月 日

 课题: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课型: 新课

第二课时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地震

  说明: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2、构造地震示意

  图1、13构造地震示意,了解以下基本概念: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图中为辐射线,人们会左右摇晃;横波:速度慢,图中为以震源为中心的同心圆,人们会上下颠簸)。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思考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类型分类:⑴按震级划分

类型 震级标准 与人类的关系 微震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人们难以感觉出来 弱震 震级在3-4.5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 中强震 震级在4.5-6级的地震 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   ⑵按震源深度划分(右表)

按深度划分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 小于60千米 中源地震 60-300千米 深源地震 大于300千米   

  

  

  

⑶按成因分:构造地震(多且大,占90%以上)、火山地震(占7%)、塌陷地震(少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