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教版必修四《六国论》教案7
2018-2019学年鲁教版必修四《六国论》教案7第1页

《六国论》教学设计

一、标题:《六国论》

二、学习内容: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抱着文史不分家的态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很好地理解苏洵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