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6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6第1页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学生分析】 字串8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初中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学生对本课的 内容一知半解,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式提问和讨论法、讲解法,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意义。

3、掌握斯大林经济模式建立的过程。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史料,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模式。

2、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

3、运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2、通过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学习,认识苏联在短期内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力,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