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优质课《23.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优质课《23.马说》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

马说

教师个性化批注 马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道理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疏通词句,翻译课文,熟读课文.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只因他的鉴别马匹技艺精湛,渐渐的人们就忘记了他的原名。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一匹日行千里的俊马。于是伯乐就巡游列国,辛苦倍至,仍旧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就在伯乐返回的途中,发现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步履维艰。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千里马见伯乐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嘶叫声直达云霄。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千里马。伯乐花重金将此马买下。牵马来到楚王面前,楚王只见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认为伯乐是在愚弄他。伯乐急忙解释: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这马以前的主人不知其能千里,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喂养它,并让他拉盐车,只要大王精心照料,日后定能立大功!楚王姑且相信伯乐的话,这匹马后来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听完故事不经让我们想到故事中的千里马能够被伯乐识别,但是又有多少千里马因未被发现而终身拉着盐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看韩愈是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回答:对,就是周敦颐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写自己洁身自好品性的《爱莲说》。

2、作者简介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展示重点字词,要求同学们参照注释弄清其读音及含义。先讨论之后提问。(2分钟)

2、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自渎、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提问:谈论关于马的什么?有什么观点?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解释重点虚词: 而 故虽 于 之 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请几个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

(4)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探究的方式)

•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着重"食"的读音 虚词:或 其 是 虽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思考巩固:  

1、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换过来好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啊?)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注重"策""之")以 道 、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1、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布置作业:

1课下自己整理下我们学习的诗词虚词及其解释。注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整理。(针对全文)

2背诵全文并默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探究内化

1、阅读课文并思考: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提问

①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 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千里的食量如何?(一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③ 那么"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说?(天下无马)

教师:作者在这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④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⑤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4、小结如下: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祗辱于......;骈死于......)。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5、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

"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小结:托物寓意手法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教师小结: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