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
2018-2019学年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 揣摩诗歌的语言,进行朗读训练。

2、 品味是各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史。

草 堂 留 后 世 诗 圣 著 千 秋

二、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三、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四、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五、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布衾 三重茅 庇 挂罥 突兀 塘坳

2、解决疑难字词。

忍能:忍心如此 秋高:秋深 俄顷:一会儿

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足:满足。

3、分析诗歌内容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

加小标题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长夜沾湿 祈求广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