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
2018-2019学年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