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2.2.1基因在染色体上—第1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2.2.1基因在染色体上—第1课时 教案第1页

课题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1课时) 主备人 杨积程 教学目标 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提升素养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提问、讨论、展示、点评)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选择了豌豆这个实验材料,为他的成功打下基础,那么大家回忆一下,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都有哪些优点?

(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完成任务

任务1:分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中(等位基因)(遗传因子)的分离过程(P7页)

任务2: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以精子的形成例,P17~P18页)

减数分裂的核心: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比较上述两个问题,你还能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有其他的平行关系吗?

(三)萨顿的假说

基于以上提出的种种问题,在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实验表明,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

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 教学内容(提问、讨论、展示、点评)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从实验中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他所依据的方法是类比推理法。

什么叫做类比推理法呢?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四)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