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以武夷山脉为例 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以武夷山脉为例 教案第1页

山地的形成----以武夷山脉为例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相关课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活动建议: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等野外观察。

对课标的理解:

  1、本课是在讲地质作用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2、教学的重点不是放在于对山地相关知识的掌握上,而是强调学生地理能力的形成上,具体包括:

  (1)掌握并正确运用内、外力对地形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设计出对地质、地貌进行野外考察的简要方案,并根据方案实施野外考察活动。

  3、运用具体案例从最近发展区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形成能力"。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分析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和野外考察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训练地理思维、增强学习能力,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长此以往,良好的地理素养就可以逐步培养起来。

  2、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须动眼、动脑、动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可用于学习的器官都被调动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能是最高的。实践证明,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得最好的知识,也是学生易于迁移、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的知识。所以,本课的内外力对地表形态作用的分析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去分析、去研究;地表形态对聚落与交通线的影响要创设条件由学生去说明;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要尽可能的由学生去设计和实施。

  3、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是一节课教学,在评价上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地理素养的形成和探究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 教学内容深度分析

  1.教学内容间的联系

  (1)知识逻辑框架

  

  (2)知识层级

  武夷山脉(属褶皱山)---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分析--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最有价值的知识及其教育价值

  最有价值的知识:内、外力作用原理

  内、外力作用原理的教育价值:解释任意地表形成的形成原因,影响聚落与交通线的选择,指导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活动。

  

(四) 学生情况分析

  1.已有知识与能力:学生在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中已经获得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方面的知识,且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对山地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运用所学内、外力因素分析山地形成的知识基础与经验条件。

  2.存在困难及问题:学生虽对内、外力作用有所认识,对山地概念也有初步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也仅是建立在很肤浅的经验的基础上,其中学生头脑中关于山地的错误认知(学生关于山地的相异构想)会对学生正确理解山地成因造成困难。

  3.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生源比较差,起点比较低,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坚忍不拔的毅力,会对课堂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4.应对策略:一是用形象、生动、深含山地成因奥妙的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精神,在精神上多鼓励,在过程中多帮助,在评价中多肯定;三是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上,采用多媒体、板图、讲述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由浅入深,突出内、外力对山地形成影响这一重点,抓住内、外力作用原理这一关键;四是设计相应的问题链帮助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原理,最终获得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来分析任意地表形态形成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将此思路与方法用于解答生产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