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教学设计第4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 )的人数最多,掷( )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个性化意见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审核人: 教 者: 第 周 第 课时

单元第 课时 课 题   九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99页,例2,"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

男 女 9岁 126.5~137.8cm 125.7~138.7cm 10岁 131.4~143.6cm 131.5~145.1cm   师: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师: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间是什么意思?

  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姓名 身高/

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汇报交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写在表格里。

  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

  追问: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追问: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合作分类统计。

  分成四类:9岁男生,9岁女生,10岁男生,10岁女生。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

  师:说说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小华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让学生读表格。

  (1)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2)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测量自己一庹的长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1)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个性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