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5页

 妇才是主要人物。小说采用叙述者的口吻叙写。"我"是线索人物。菲利普没有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小说中的"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构成小说情节的变化,是为刻画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服务的,在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小说的题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揭露和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

   2、人物形象:

     提问: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吗?谁是主人公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我"、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叙述者和线索人物,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于勒原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他把自己的家产挥霍光了,又花了他哥哥菲利普的一大笔钱,被认为是坏蛋、流氓和无赖,他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于是被送到美洲去冒险。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发了财,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还说发了财就回家来,同哥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勒于是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称他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后来,菲利普在船上遇见他穿着褴褛衣服在卖牡蛎,大为惊恐,菲利普的妻子咒骂他是"贼"、"流氓"。

     于勒当初的浪荡行为应当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在船上卖牡蛎像个乞丐,也值得同情。他的行为、命运和遭遇,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