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2页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它们两者进行对比,哪种形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更大呢?学生思考后回答。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因此,几十年来,无线电通信、电视广播等所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信息之路越来越宽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他传输信息的方式。

  [推进新课]

  一、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微波通信"部分,组内交流后,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展示:①微波的波长和频率分别在哪个范围?它的容量是多少?

  ②对比前面学过的电磁波家族图,看一看微波与可见光是否很近。这就决定了它的性质更接近谁。

  ③为克服微波的这一缺陷,需要怎么做?

  ④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决非只有平原,还有雪山、大洋,遇到这种地形时应该怎么克服呢?能不能利用地球的卫星--月球进行中继通信呢?为什么?

  ⑤生活中,我们接收的哪些节目是通过卫星来传输的?

  ⑥要想实现全球通信,需要几颗同步通信卫星?

  ⑦通信卫星是借助于什么能量进行工作的?

  ⑧地面上的蝶形天线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活动:①阅读课本,查找以上问题的答案,并力争独辟蹊径,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②针对课本中的内容和图片,提出你还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信息,又该如何获取呢?

  总结:①微波是指波长在10 m~1 mm之间,频率在30 MHz~3×105 MHz之间。因为它的频率很高,所以信息容量很大,一条微波线路可以同时开通几千、几万路电话。

  ②从电磁波家族图上可以看出,微波距离可见光很近,因此微波的性质更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面绕射。为克服微波的这一缺陷,必须每隔50 km左右就要建设一个微波中继站,像接力棒一样,把上一站传来的信号处理后,再发射到下一站去。

  ③遇有雪山、大洋无法建立中继站时,需要借助于卫星进行转接。地球的卫星--月亮,是不能作微波中继站的,因为距离太远,信号衰减、时间延迟,而且只有当两个通信点同时看到月亮时,才能完成这两点的通信。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发射人造卫星了,通信用的卫星大多是相对地球静止不动的。如果在地球的周围均匀地配置3颗同步通信卫星,就覆盖了几乎全部地球表面,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⑤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巨大的损失,有关的时况转播就是通过通信卫星来传输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让关心灾区人民的人们及时了解当时的情况。另外,通过卫星传输的还有新闻连线、比赛时况等。

  ⑥通信卫星板状的两翼是太阳电池板,它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供卫星使用。地面上的蝶形天线是用来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

  即学即练(课件展示问题)

  (1)"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地向地球回传了搭载的奥运志愿者歌曲《微笑北京》,《微笑北京》是通过______________传播到地球的。

  (2)微波的性质更接近于(  )

  A.光波    B.电磁波    C.声波    D.电流

  (3)可以作微波通信中继站的有(  )

  A.月球 B.人造卫星 C.电视台 D.广播电台

  (4)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实况全球转播,至少需要多少颗地球同步卫星(  )

  A.2颗 B.3颗 C.5颗 D.8颗

  答案:(1)电磁波

  (2)A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