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
2017-2018学年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第2页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三)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渡】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