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第2页

 教师

精讲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阳暖大地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注意:①,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物体辐射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二,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吸收作用(字母C)→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各层对可见光不吸收。

2, 反射作用(字母A)→无选择性(相当于平面镜→有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3, 散射作用(字母B)→大的颗粒物有选择性;(日出、日落天空桔红色;红灯停、绿灯行;天空蔚蓝色(波短最易散射);)

     →小的颗粒物无选择性。(教室无阳光直射为啥明亮)

4,这三种作用又以反射作用为主。

  总结:如果把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计算,其中约19%被大气吸收,约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最后被地球表面吸收的约占47%。

解释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多;高纬度情况相反。

三,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1, 大地暖大气:上图中①为地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2, 大气还大地:上图中②为大气逆辐射,返还地表热量,使得地表热量不损失,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有云的夜晚气温不太低 合作

探究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练习

巩固 读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表示不同辐射),完成第1~2题。

1.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              

A.箭头a B.箭头b C.箭头c D.箭头d

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C)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

任何物体都要向外辐射能量,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的波长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为长波辐射。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知,图中字母a为太阳辐射,b、g为地面辐射,c、d为大气辐射(其中c为大气逆辐射),e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f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课堂小结 数字法记忆大气热力状况的有关内容:

"二"指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指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指与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的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辐射(大气热量支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