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点题对应”学案:《辛亥革命》
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点题对应”学案:《辛亥革命》第2页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

2.建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民报》为机关刊物。

3.纲领(连连看):民族主义 " "

民权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生主义 " "

思考:结合必修三有关知识,如何全面认识三民主义思想呢?

4.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 政党。

5.作用: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武昌起义

1.导火线:保路运动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史称" " 。

3.影响: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措施:颁布《 》、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措施。

3.性质: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它推翻了_________,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共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思考:中国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先后作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巩固练习 1.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交谈着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2.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这主要表现在( )

  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巧统治 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5.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6.右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 《 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 的宣传漫画。"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 )

  A.三权分立 B.民族独立 C.主权在民 D.民生主义

7.南京是我国一座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请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其性质。

(2)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颁布的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两部著名文献。

(3)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简析其特点或者性质。

(4)这两部文献最终的结局如何?导致这些结局的共同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