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湘教版 必修二 第二章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018-2019学年 湘教版 必修二 第二章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第2页

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生生合作,比较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讨论探究,比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成就和问题,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本,导学案,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材料]展示上海城市化过程,通过上海人口的变化和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上海人口和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一、自主学习

  (一)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问题小结]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图,归纳出乡村-城市转型概念和三种类型。

  [问题小结]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教师进行总结和提示

  二、 合作学习

(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教材,设小问小步探究:

  (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为什么?

  (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

  (3)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老师注意点拨和引导。

  小结: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