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第2页

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这样一发挥,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增强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4、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小结形象特点】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烛之武--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生死未卜,却勇入秦营;成功说退秦师,充分显现了他高超的"辩才"。可以说,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拓展探究:

1.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